同崔邠登鹳雀楼·全文及赏析
【作者: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恨犹速,
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
远目非春亦自伤。
【鉴赏】
鹳雀楼位于唐代河中府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在唐代是一处名胜。唐诗人登览题咏鹳雀楼的传世佳作不少。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元和九年(814)七月。与会者无李益,此诗应是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 夫,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陰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陽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陽”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陽,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
“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乎?无怪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 ,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
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
故为历代所传颂。
-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作者: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
-
听晓角 【作者: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鉴赏】 这首诗表现的是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
-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作者: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鉴赏】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
-
同崔邠登鹳雀楼 【作者: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恨犹速, 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 远目非春亦自伤。...
-
长干行 【作者:李益】 忆妾深闺里, 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 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 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 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 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 妾...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 征人尽望乡。 【鉴赏】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
-
隋宫燕 【作者: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鉴赏】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荒 一 婬 一 嬉游、奢侈腐化的昏庸皇帝,他在...
-
行舟 【作者: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 一 江 一 中,...
-
汴河曲 【作者: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鉴赏】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
-
洛桥 【作者:李益】 金谷园中柳, 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 一 陽 一 桥。 【鉴赏】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 一 陽 一 市)。大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