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闻笛
【作者: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 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鉴赏】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一江一 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一陽一东)。诗中“寒山”在今一江一 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常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意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思。
诗的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惹动士卒的乡愁,更搅动着迁客的无限归思,恨不得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一传说。
诗人非常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相当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一由 ,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艾:迁客的春一光 ——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临。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况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颇具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针线细密。题曰“春夜闻笛”,头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 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引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映之中,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开始,而以雁尽北飞作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怅惘。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一门 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一江一 南来。
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但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
-
上汝州城楼 【作者: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 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 伤心不独为悲秋。 【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抒慨之作。汝州,唐时属于都畿道,州治在今河南临汝县...
-
边思 【作者: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鉴赏】 这首诗颇象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但它并不单纯描画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
-
写情 【作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鉴赏】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描写了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大...
-
洛桥 【作者:李益】 金谷园中柳, 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 一 陽 一 桥。 【鉴赏】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 一 陽 一 市)。大唐盛...
-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作者: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
-
从军北征 【作者: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由于注入了诗人自己的...
-
春夜闻笛 【作者: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 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鉴赏】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 一 江 一 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
-
喜见外弟又言别 【作者: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鉴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表弟(...
-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作者: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 遣向邻房觅户钩。 【鉴赏】 唐代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座落着一处佛寺,寺内朱红...
-
隋宫燕 【作者: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鉴赏】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荒 一 婬 一 嬉游、奢侈腐化的昏庸皇帝,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