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原文+译文+赏析
空闻渔父扣舷歌。
诗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贾谊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此诗匠心独运,,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染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贞元末年,翰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陽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 句法奇崛。若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写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所以,诗人虽然没有直抒目见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无法实现这一心愿: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今日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寻觅,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如今屈子已逝,渔父犹在,今日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今日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一融,浑成无痕,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茫茫江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抒发了诗人的一腔愁绪,满腹忧怨。
-
风一揉一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 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一魂乱眼看不得, 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
-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
-
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 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陽骋雄俊, 万里禽一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 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 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陽(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
-
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
空闻渔父扣舷歌。 韩愈诗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贾谊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匠心独运,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
-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韩愈诗鉴赏 一个高妙的画家,总是成竹在胸,而后下笔;一个老练的军事家,总是在运筹...
-
青青水中蒲, 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 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 叶短不出一水。 妇人不下堂, 行子在万里。 韩愈诗鉴赏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 思妇之歌。它写于...
-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 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 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 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 韩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