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赏析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
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
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
救此苦饥肠!
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或八年(812或813)
间此时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诗人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诗的开头是两个倒装句,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霜降提前而冻坏。之所以用倒装句子,目的在于强调突出“麦死”、“禾损”等灾难的严重性*。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过早,秋季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诗歌中的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这六句,诗人用平平淡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说早晨天还没全亮就荷锄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骠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
白云泉全文(原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全文翻译(译文):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 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 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 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一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
-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文人墨客对其诗歌十分推崇和喜欢...
-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和平实流畅的语气画出一个平常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却清新恬淡,诗意浓郁。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见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
-
...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
-
赋得古原草送别拼音版注音: l l yun shng cǎo , yī su yī kū rng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yě huǒ shāo b jn , chūn fēng chuī yu shēng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yuǎn fāng qīn gǔ do ,...
-
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 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 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 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 历历天...
-
逆风惊浪起, 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 高于滟滪堆。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 )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吏,三月一经过瞿塘峡时所作。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