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是谁把他葬入明十三陵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祯最后一次召见阁臣,垂头丧气地说:“不如大家一起在奉先殿完事(自杀)。”然而阁臣中竟没有一个响应,崇祯内心不免绝望,面色大变,丢下召见的官员们急匆匆地走了。
此时的大顺军已经把北京城团团围住,齐化门外不战而溃,四处火光冲天,炮声动地,内城危在旦夕,喊杀声渐渐逼近,崇祯帝无能为力,已经陷入了近乎疯狂的状态,只能绕着宫殿狂奔长号,又是捶胸顿足,又是悲泣叹息,又是大叫:“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三月十九日当晚,李自成开始对紫禁城各门大举进攻,负责守卫彰义门的太监曹化淳开城门迎降,外城陷落,内城的失陷也近在眼前。
在最后关头,崇祯决定为了保住自己的体面,冒险逃出重围,他颁布了亲征诏书,号称要御驾亲征,实际此时想的是率军逃跑。
但是讽刺的是,作为大明的一国之君,此时他已经没办法组织起来一支军队,内监们都在劝说崇祯快点逃跑,京城都沦陷了,不可能再有能支配的军队了。
崇祯依然坚持着要突围,没有军队只好手持三眼洋枪,带上一伙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们冲出了紫禁城,然而当到了安定门,他便没有底气了,看没有突围的可能,在内监们的劝说下,才又沮丧回宫。
回宫以后的崇祯彻底认命了,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局势也已经是回天无力,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以身殉国,然而在死之前,他还想见见自己的家人。
崇祯让宫中临时备下酒宴,召来自己的妃嫔和公主皇子们,这是他们最后的晚餐,当一家人哭哭啼啼痛饮一番后,崇祯在酒席间站起来,对着大家面无表情地说:“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崇祯的周皇后默默不语,回到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看着妻子自缢,连声说好,又对两个嚎啕不止的女儿说:“谁让你们不幸生在帝王家啊!”随即他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而长平公主用手挡剑,右手被斩断,流血晕倒在地。
尽管同为皇帝的子女,在危急时刻不同的性别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女性是要清白的,崇祯帝为了保护女儿清白,只能挥刀砍杀女儿,但是对待皇子却另有一番安排。
崇祯并没有了结皇宫里面的三个皇子的性命,而是命人将三个皇子送到外戚家,设法外逃,或许崇祯还幻想着皇子们能保住性命,光复大明,但是为时已晚,他们都未能逃脱,都成了李自成的俘虏。
一场大屠杀以后,三更已过,已经是十九日的凌晨,昔日金碧辉煌充满天家富贵的紫禁城血流满地,成了一个刑场,各宫的宫女太监们此时纷纷逃出宫门,城中百姓看到如此情形,便知道宫中已经大事不好。
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也攻破了京城内城,并迎着黎明的清辉,开始向紫禁城迅速挺进,仓皇之中,崇祯带着王承恩踉踉跄跄地走出了神武门,爬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景山),由于跑得太急,崇祯左脚的鞋子也跑丢了。
其实早在李自成的大军逼近紫禁城时,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崇祯曾经想了无数次自己死的情景,只是一直期待着奇迹,但是这次,他清醒的明白,奇迹是不可能发生了,而他,是非死不可了。
煤山之上的万岁山寿皇亭,曾经是崇祯号令、操练大内士兵的地方,但眼下,他狼狈至此,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在景山上一棵歪脖树下,崇祯最终选择了自缢身亡,和自己18年的帝王生涯,和33岁的生命说了再见,陪同他的,只有太监王承恩,王承恩也以自尽的方式,选择了为崇祯殉死,此时,城外李自成的军队攻城的炮声响得正急,李自成也在同一天进入了京城。
京城的沦陷和崇祯皇帝的自缢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以后,在紫禁城的宦官们热情地投降李自成,但是未能得到李自成的重用这大概也是宦官们没有想到的。
崇祯的三个皇子也被搜出,他们弟兄三个“穿民间破衣,帽子贴着“顺民”二字,他们见了李自成惊魂不定,李自成劝他们不要怕,命人为他们换上新衣服,将他们送往刘宗敏营中看管。
李自成最关心的自然还是崇祯的下落,李自成命人开始寻找崇祯,在宫中搜索了一通,毫无收获,询问宫女太监,他们都不知道崇祯皇帝到底去哪里了。
的确,在大顺军进入北京的前两三天里,人们都不知道崇祯皇帝的下落,有的说崇祯南逃的,也有说他藏在臣子家里的,更有说西华门护城河中漂浮起来很多尸体,说不定崇祯也投水死了。
李自成心里很清楚,必须找到崇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毕竟只要崇祯活着,随时都可能对他的大顺政权构成威胁,所以无论如何要找到崇祯,哪怕是尸体。
大顺军一边在京城内寻找崇祯皇帝的踪迹,也一边率军南下追击,经过四处寻找,一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找到了以发覆面、一身白衣、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的崇祯皇帝。
大顺政权把崇祯帝的遗体拖下山去,李自成看到崇祯的尸体,才消除了心病,彼时,周皇后的尸体早已经在坤宁宫找到,李自成命人将崇祯的尸体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停放在道旁仓促搭起的席棚中,由两三名老太监守着,供百姓们观望。
京城百姓和前朝官员们听说崇祯的周皇后的尸体陈放在东华门外,纷纷前去观望,明朝遗臣前来悼念者不过二三十人,其他人即便路经此处,则大都扬鞭策马而去,毕竟当时的时局并不明朗,人们大都明哲保身。
在这些看众中,有位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看到崇祯和皇后陈尸当道,实在有损前明的体面,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两副柳木薄棺,草草地把尸体装殓了起来。
尸体是装殓了起来,但是埋在哪里还得李自成说了算,为了安定民心,李自成命人拿出质量较好的红漆棺和黑漆棺各一具,重新装殓了崇祯帝和周皇后。
昌平州官吏赵一桂在《状中州》中讲述了他参与埋葬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经过,赵一桂说,李自成虽然下令允许明朝旧臣对帝、后进行礼祭,并下令埋葬崇祯皇帝,但是却完全没有拨付经费。
按照一般习惯,一个皇帝登基以后就开始为自己营造万年吉地,但是崇祯的御用风水师在天寿山明陵地区踏遍群山,竟没有找到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因此崇祯帝修建陵墓的事情就这样一直拖下来。
由于崇祯生前并没有陵墓, 这样的情况下,赵一桂和村民们一起好不容易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最后“督工四昼夜”在农历四月初四,最终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骨下葬在了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穴里,将田贵妃棺材移至旁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材放在正室,再将墓门封好。
尽管崇祯皇帝的葬事就这样草草结束,但是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经济条件下,赵一桂等人对崇祯的葬事已经竭尽全力。
崇祯死后,李自成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政权,四月初,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和关外的清军联盟入关,和李自成的军队进行了一场大战,李自成军大败,先是撤回京城,紧接着又卷铺盖慌忙撤离京城,李自成节节败退,后来在湖北的九宫山死于乡勇之手。
李自成推翻了崇祯帝的统治,但是却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胜利的果实终究还是落到了清廷手中,
五月初二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了紫禁城,多尔衮熟读史书,更熟悉中原的文化习俗,他深知入主中原以后首先要做的是收买人心,而眼下如果能好好对待死去的崇祯皇帝正是收买人心的最好时机。
为了笼络人心,在占据京城的当天,多尔衮传令,为崇祯皇帝设位哭祭三天,追谥崇祯帝为“怀宗端皇帝”,与此同时,多尔衮还命人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殡葬了崇祯皇帝和皇后,葬在昌平明皇陵区田贵妃的陵寝内。
崇祯、周皇后、田贵妃,三个人被潦草合葬一处,并将陵寝定名为“思陵”。于是,天寿山的十二陵变成了后来的十三陵。
顺治四年以后,清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明朝遗老,宣称清朝的江山并非得自朱明王朝,而是取自李自成之手,声称清军入关是为了给朱明王朝“复仇”,还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并对崇祯的思陵进行了修葺。后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明思陵又不断进行修葺和保护。
至此,崇祯的身后事彻底告一段落,尽管满清礼葬崇祯帝,是为了笼络人心,但是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死后的体面和尊严,是满清给的。
-
鞠躬尽瘁,油尽灯枯:刘裕和拓跋嗣是如何为后代“铺路”的?...
-
七星灯续命原理是啥 揭秘七星灯续命科学依据...
-
关羽致命弱点导致荆州失守 刘备同样难辞其咎...
-
大器晚成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来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 或作出 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十大大器晚成的王侯...
-
改土归流属于明末到清朝时期实行的政策。其实就是朝廷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的政治改革。大刀阔斧实行这个政策并不容易,很多人其实对这个政策了解也不多。 那么, 明...
-
夷陵之战时,如果魏国打吴国结局会怎么样?...
-
曹操手下那么多武将,为什么只敬重夏侯惇?...
-
四川甘孜康定市百年照片...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这些都是清朝对地方官员的称呼,将这些官职弄清楚了,也就对清朝...
-
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