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满江红》竟是后人借名而作?真相到底如何?
说起精忠报国的岳飞,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岳飞写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字字千钧,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自面世便一直为世人以各种形式传诵,那字里行间澎湃着的爱国情怀与豪迈奔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武汉大学的王兆鹏教授曾在其著作《唐宋词的定量分析》中表明,位列前三的宋词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由此可见《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这首通篇充满浩然正气的词作也一直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然而,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却提出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为岳飞的质疑:“以伪为真,实自徐阶始”,“来历不明,深为可疑”。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已近90年,《满江红》作者是否为岳飞还在争论不休,以夏承焘、孙述宇、以及李敖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质疑团也是言之凿凿,理由一般有如下4个方面:
1、作品出现时间不对劲:在明代以前一直无声息,直到明弘治十五年(1502)才横空出世。当时,赵宽手书《满江红·怒发冲冠》并刻碑于杭州西湖岳王庙,还刻了署名为岳飞的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在同一石碑,但诗却被考证是伪作。既然如此,同碑的《满江红》很大可能也假。
2、作品出处不明:
现存最重要且最详尽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是《金佗粹编》《续编》(岳珂撰),岳霖岳珂父子曾不遗余力搜集岳飞遗稿,但其中并没有《满江红·怒发冲冠》。
3、词作本身出现bug:
首先:词中有“踏破贺兰山阙”。有人认为贺兰山地处我国西北(今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岳飞时期,那是西夏地盘,同岳飞与金作战的主战场及岳飞北伐要直捣的金国黄龙府方位严重矛盾,此也是质疑著作权的又一项证据。第二:词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典故出自《汉书·王莽传》,是韩威谄媚奸雄王莽的话,尽忠报国的岳飞怎么会以这样的典故自比?第三:词中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有人认为“三十”便是人物30岁,而30岁的岳飞正是顺风顺水踌躇满志,无论阅历心境还是底气内涵都不像能写出《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词作。
4、作品风格差距
在岳飞之孙岳珂所编撰的《金佗粹编》中收录了唯一一篇岳飞的词作《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与《满江红》风格迥异。
如此,不但有怀疑理由,还有怀疑对象,貌似果真能证明《满江红·怒发冲冠》非岳飞所著?余嘉锡怀疑《满江红》是明代桑悦所作;词学研究者夏承焘认为是明朝将领王越或边防幕府的文士”所写,还有人认为是明代于谦所作。
那么,难道《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真的不是岳飞吗?
众所周知,被誉为南宋抗金名将的岳飞可谓是文武全才智勇双全,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终其一生,“还我河山”的抗金大业都被他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贯彻。然而,当时帝心诡谲,官场倾轧,在北伐胜利在望之际,岳飞却被十二道“金牌”催令班师,绍兴十二年(1142)1月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这千古奇冤直到20年后才得以昭雪。
由此,若全面结合岳飞生平及征战经历也能很好的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被质疑的地方:
1、关于作品出现时间:
要知道,岳飞遇难时被抄家,一切物品全被查封,眷属皆被流放;岳飞遇害后,秦桧一党把持朝政并屡次大兴文字狱,大量有关岳飞的文字资料佚失或被毁,很多持有岳飞书札或文字的人,要么销毁,要么深藏。再到了元朝,蒙古人建立政权,对于岳飞这样一个抵御外侮的爱国英雄,面子上过得去已经不错了,怎么会大张旗鼓地宣称这样一个“外族人”?然而,没有广为流传并不代表不存在。其实,在元杂剧《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就有唱词:“怒发冲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
另外,南宋诗人方岳《题祁门岳王庙》中言:“每观王传心摧伤,怒发为立胆为张”;以及《藏一话腴》《鹤林玉露》等著作中的部分言辞亦可印证《满江红·怒发冲冠》为岳飞所作。如康熙年间沈辰垣等所编《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七曾援引南宋陈郁撰《藏一话腴》 云:“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足以明其心事。”
2、关于出处:岳飞被平反后,后人岳霖与岳珂父子两代人数十年努力收集岳飞生平遗文,但并不全。岳珂认为:岳飞文集“散佚不知几何”,最明显的就是《题青泥市寺壁》被《宾退录》所收而岳珂却并没有将其收录,因此可见,我们不能根据岳珂父子当时有没有收集而断定作品的真伪,毕竟没收集到的并不止一篇。
3、关于词作本身的bug:
首先,“踏破贺兰山阙”中的贺兰山,经专家们考察证实,实则是河北磁县贺兰山,很是符合岳飞当时的战线,而且古代诗词中的地名一般都是泛指。第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其实也是泛指,当时一般称北方少数民族, “胡虏”一词是当时背景下,南宋人对金军侵略者的蔑称。至于说因用典不适就断定不是岳飞所作,就更显牵强。
第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里“三十”与“八千”都是约数,“三十年功名”可指岳飞三十见节,也可指从幼时学艺求功名开始到入狱前正好30年左右;而“八千”也是个约数,表示征战艰辛漫长。“尘与土”与“云和月”则指:直到被贬岳飞才恍然大悟自己盖世功名原来一文不值,而一生征战却功毁一旦,愿望如云月不可及。
从流传于世的岳飞何时诗词作品来说,大多都如《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豪迈激昂。如它的姊妹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一样大气浩荡,满怀抱负。再说《小重山》,虽然苦闷压抑,但依然不乏对“功名”实现的渴望。他的功名就是收复失地,“还我河山”。这首词是岳飞写于绍兴八年(1138),此时正值宋金议和,主战派接连打压,秦桧坚决制止岳飞再与金国作战。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即将付诸东流。岳飞内心极度郁闷愤慨却无可奈何,种种复杂心酸均寄情于词中。
这是不同阶段不同心境的反应,但却有如出一辙的忧国忧民、忠心赤胆。因此,以风格不同来反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不是岳飞所作的理由并不充分。
而且,也有学者针对岳飞诗文奏牍的习惯用语与《满江红·怒发冲冠》重点词汇进行鉴别,如“怒”“恨”“臣子”“雪耻”“白首”“功名”等,皆能找到相互印证之处。宋史及岳飞研究专家邓广铭、王曾瑜等著名学者也十分肯定《满江红·怒发冲冠》就是岳飞所作。邓广铭先生曾作过论断:“《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
的确,若说如人臆测《满江红》是由明朝人所做,那么纵观明朝,哪个人能和岳飞的文才武略比肩而立呢?只有胸怀天下而转战南北、经历烽火的英雄,才能有这样壮阔苍凉的长叹吧。
虽然《满江红》在文献上,还不能找到确切的实证。但是从文学历史等多方面来考察,可以得出结论,这首词就是岳飞所作。《满江红》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有时候用文学的方式来解决,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至于余嘉锡先生的质疑,本身就值得考究,在汪伪“崇秦贬岳”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文人都折腰,此时余嘉锡以文献考辨的形式提出《满江红·怒发冲冠》非岳飞所作的观点,不敢说十分纯粹。
综合所有因素,《满江红·怒发冲冠》所折射出的非凡人生气度、崇高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而观,岳飞也应是《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的不二人选。哪怕暂无确凿铁证面世以致“断语不可轻下”,但时至今日《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岳飞已是神魂合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文学价值,其地位都不可撼动。
-
天宝十四年,唐玄宗在位时期,在北境范阳、河东、平卢三镇担任节度使的安禄山,暴露狼子野心,突然率军反叛。 安禄山组织了北方各族组成的15万军队南下,发动了影响唐朝政局的...
河南卫辉府为何清朝比明朝大了一圈?是因为这个镇失去了应有功能
河南卫辉府为何清朝比明朝大了一圈?是因为这个镇失去了应有功能...
-
夷陵之战时,如果魏国打吴国结局会怎么样?...
-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
历史上最强大的六个游牧民族,它们与中原王朝有怎样的恩怨情仇?
你是否对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名字感到好奇?它们究竟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它们与中原王朝有过怎样的交流和冲突?它们的文化和习俗又有哪些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带你一一...
-
诸葛亮腿没毛病,为什么总是坐轮椅?...
-
古今官职品级对照:从四品知府的现代定位 清代知府通常为从四品(少数特殊府升至正四品),与现代正厅局级官员(如地级市市长)品级相当。这一层级在官僚体系中承上启下, 既...
-
陆抗羊祜真正军事才能如何?能否跻身三国顶级统帅?...
古罗马豪横的饮食文化:从节制到奢华,还有奇葩的“羽毛消化法”
古罗马豪横的饮食文化:从节制到奢华,还有奇葩的“羽毛消化法”...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哪段史实更接近真相,又为何成三国最大争议?
今天小编要写的内容是三国最大的争议之一,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到底哪段历史才是真相?我们先回到小说《三国演义》的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这一回说曹操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