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为什么不准王爷出京?哪一个高明
作者:admin123来源:网络整理于:2022-07-17阅读:次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与清朝不准王爷出京的作用都是异曲同工,防止造反。既然都是出于防止造反的目的,为何明清两朝做法不同呢?
明朝把各位王爷分封到全国各地,是为了守卫边疆,拱卫京师,稳固老朱家的统治地位,因为朱元璋觉得所有外人都不可信,只有自己家姓朱的才可信;清朝把各位王爷限制在京城,不允许他们出去,是害怕王爷们造反,因为清朝廷觉得外人造反不可怕,自己家里人造反才最可怕。
明朝的王爷,不能留在京城
其实不仅是明朝,应该说明朝之前的王爷们,都不能留在京城,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为了加强统治,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历史上的实际效果来看,其实并不尽如人意。秦始皇曾废除分封制,刘邦建汉后恢复,结果异姓王基本都造反了,刘邦称帝之后,不是在忙着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没过几天安稳日子。
刘邦以为这是因为诸王跟他不是一个姓的缘故,于是杀白马与众大臣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结果诸侯王坐大,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明君集近百年之力,才削藩成功,将此事摆平,期间还出了“七国之乱”,差点葬送了江山。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也迷信这一点,他大肆分封宗室王,共封了27个同姓王,且将所有权利下放给诸王,包括兵权,以为万无一失。结果,他死后第二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直接将晋朝的底子掏了个空,司马家族的人几乎被杀光,只有一个司马睿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苟延残喘。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样信奉“非我儿子,必有异心”的信条,他信不过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凡是有点能力的,几乎都被他杀了。可是,治理天下总还是需要人啊,用谁呢?只能用自己的儿子们。
而且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建立,但元朝廷却没有被消灭,而是主动遁入了大草原,时刻觊觎中原地区。所以明朝前期必须要在边疆驻守大量的军队进行防御,如果外人掌握了这部分兵权,朱元璋可不太放心,那怎么办?还是只能用自己的儿子们。
好在朱元璋的儿子够多,除了太子朱标坐镇京师,一个儿子早夭之外,其他24个儿子全部封王,镇守全国各地。朱元璋想得也很好,儿子们在外镇守,太子坐镇京师,一旦朝中有人图谋不轨,诸王就可以举兵进京勤王。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造反,那么诸王可以就近联合剿灭,可谓万无一失。
可是朱元璋没想到,亲儿子造起反来,可比外人厉害多了。他死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燕王朱棣表示不服,于第二年起兵造反,美其名曰“靖难”、“勤王”。四年之后,打入南京,登基称帝。
所以,纵观历史,皇帝依靠分封宗室诸王来稳固统治地位的做法,往往当朝有效,下一个朝代就过了保质期,变成了祸害。
第二个是为了避免皇子争储。朱棣是藩王造反当上的皇帝,那么他自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让别的藩王造自己儿孙的反,所以对藩王的权力进行了大幅削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朱棣并没有废除封王的制度,这就是涉及到第二个原因:诸子封王之后,必须要离开京师,为的是避免与太子争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争斗;如果争的是皇位,那么注定要争个你死我活。皇子们凑在一起,难免就看太子不顺眼,觉得对方不就靠着嫡长子的身份才上位的吗,论能力,论才气,那样能比得上自己?这种眼光,其实大家都很熟悉,比如你看自己部门主管的时候,就会经常这样想:哼,不就是进公司早混上了主管吗?要是我当主管,哼哼……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太子是李建成的,但李世民的功劳很大,于是李渊就想让李世民到洛阳去,就是不想两个儿子争储。但是,李建成不敢让李世民走啊,因为洛阳这地方原本是王世充的,后来被李世民打败占了,之后便留在这里安抚民心,所以在当地威望很高。如果李世民真去了洛阳,在李建成看来就是龙入大海、虎归山林,再也不能制衡了,所以极力阻止了这次任命。于是李世民留在了长安,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自己成了太子。
李世民登基之后,依然无法避免这个问题。他的太子是李承乾,但同时他又很喜欢嫡次子李泰,搞得李泰以为自己很有希望当太子。李承乾也很担心,以致于暗中谋划造反。事情泄露之后,李承乾被废,李世民又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将李泰封王撵出了京城,李治这才顺利继承了皇位。
朱元璋有20多个儿子,其中很多都已成年,如果都留在南京,恐怕儿子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大臣们恐怕也要被各个皇子拉拢,分成好几派,势必要影响朝堂政事。朱元璋将儿子们都封王到外地,未必没有这个想法。而朱棣只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三子其实也都觊觎太子之位,屡次陷害太子。
朱棣虽然更喜欢次子朱高煦,但为了保证太子的地位,还是忍痛将其封王,赶出了北京。当朱棣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之后,太子因为得到消息较早,而得以安全继位,试想如果朱高煦也在北京,只怕当时就是一场腥风血雨啊。甚至朱高炽死后,朱高煦也是因为不在京师而没及时得到消息,让朱瞻基从南京赶回来顺利登基。
所以,从朱棣之后,诸子封王,便须立即离开北京,就封地就藩,就成了一种硬性规定,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太子的顺利继位。
清朝的王爷,不能离开京城
与明朝相反,清朝的王爷不能离开京城。很显然,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敢再让诸王到各地就藩,以免将来“勤王”。
明朝的规定是,诸王不奉诏不能随意离开封地;而清朝的规定则是,诸王不奉诏不能离开京城,两者恰好相反。
清朝的王爷有两种,一种是和硕亲王,一种是多罗郡王,亲王每年的工资是一万两银子,外加一万斛的禄米,郡王折半。虽然看着不是很多,但是要知道清朝一品大员的工资也就180两而已。从俸禄上就能看出,清朝是把王爷们养起来了,不求他们办事,只求他们不要惹事。
当然,如果是有能力的王爷,那也不能浪费,毕竟是自己家人,还是可以信任的,那么就派他们做一些巡视、监察之类的工作,一般时间都不长,做完了就回来,还是个悠闲的王爷。但凡是总有例外,雍正时期,他格外信任怡亲王胤祥,给他派了很多差事,结果活活把这个弟弟给累死了。康熙时,十四阿哥胤禵还做过大将军王,统帅西北兵马。但这些都是个例,请勿作为抬杠资料。
然而,清朝诸王不能离开京城,从根源上避免了他们起兵造反的可能,但却带来了另一个祸患,那就是皇子们无所事事,便于太子争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
九子夺嫡的经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皇子们在京城中各自拉帮结派,朝中大臣有拥立长子胤褆的,有拥立四阿哥胤禛的,有拥立八阿哥胤禩的,乱成了一锅粥。以康熙的英明神武,也无法做到妥善处理。所以,二阿哥胤礽虽然是康熙唯一的嫡子,但最终也没能保住太子之位。
综上所述,皇子们分封在外,则容易掌握实权,进而造反;拘留在内,在容易拉拢朝臣,觊觎太子之位。总之,无论如何做,都是有利有弊的。在笔者看来,清朝将王爷们限制在京城的做法似乎更好一些,理由是无论皇权内部争斗如何激烈,至少不用打仗,老百姓不需要为其买单,九子夺嫡也好,玄武门之变也好,总好过朱棣的靖难之役吧。
猜你喜欢
-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揭秘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
-
王允怎么死的 正史上王允惨遭灭门了吗...
中国史上最后的匈奴王朝,竟定都毛乌素沙漠腹地,当时怎么想的?
中国史上最后的匈奴王朝,竟定都毛乌素沙漠腹地,当时怎么想的?...
-
揭秘庞统凤雏主要事迹,可不仅仅只有连环计...
-
三国四大谋士都是谁?诸葛亮只排在第三...
-
第一次内乱:775年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剧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
-
诸葛亮北伐注定失败?如果能给诸葛亮多几年时间呢?...
-
庞统为什么叫凤雏?揭秘庞统为啥叫凤雏...
-
魏延和姜维谁厉害?为什么魏延守汉中十年姜维却弄丢了?...
-
清朝人是怎么去西藏的?难于上青天...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