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这些都是清朝对地方官员的称呼,将这些官职弄清楚了,也就对清朝地方官僚系统有了大概的了解。
不过,清朝的地方系统却是最复杂的,在各个时代,官僚系统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制台就是总督,正二品大员,再加上兵部尚书衔,那就可达从一品了。
总督是在清朝时期掌管一个省到多省的地方行政大员,正式称呼应该是总督,不过下面的人都会称呼他们为“制台”,以示尊敬,因此各地的官员也都会尊称为不同台。
总督的职责,主要就是“掌治军民,总制文武,监察官吏,整顿封疆”,一般所说的封疆大吏就是指总督,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
到了清朝中期,总督体制相对稳定,先后设立了直隶,两江,两广,湖广,四川,闽浙,云贵,陕甘八个总督,到了清朝末年,又设立了东三省总督,被称为九大总督。
在清朝中前期,总督主要以管理政务为主,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各总督逐步获得了军事权力,并逐步具备了与中央政府分庭抗衡的实力。
抚台,就是巡抚,从二品大员,加上兵部侍郎,那就是正二品的官职。
抚台也是对巡抚的尊称,通常指的是管理一省的事务的官员,人们也许以为清朝每一省都会设置一个巡抚,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大约有十二名左右的巡抚,比省份的数量要少得多。
其理由是,大多数省份都在总督的掌管之中,而总督所在的地方省份则不设置巡抚,而在非总督所在地的其他省则设置巡抚,简称为督抚不同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
因此,这一时期巡抚与总督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是清政府为避免地方官员过分专权而采用的一种钳制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巡抚级别不如总督,却又不是上级的关系,都是向朝廷汇报工作。
清朝督抚制度的概述
督抚体系是清朝治理地方最主要的一种官僚体制,尽管清廷允许督抚之间相互制约,却也不能完全信任,初期没有把兵权完全下放给督抚,例如,八旗的将军制度和绿营的提督制度,这两种军事体制都与督抚体制平行,相互制约,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绿营败落,地方督抚才完全掌控了地方政权。
当然,在清朝统治时期,很难出现地方政权反叛朝廷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方面,还会设置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三个部门来处理具体的事务,虽然向督抚汇报,但也有向中央政府汇报的权力,特别是学政,更是由朝廷任命的,相当于钦差大臣的身份。
然后是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这是掌管地方的“三驾马车”。
所谓藩台,就是布政使,从二品大员,掌管一省的政务和财务。
布政使,仅次于巡抚的地方官员,在清代以前,督抚还未转为正式的官职时,布政使就是当地的最高的官员。
虽然在级别上与巡抚同为从二品,可两者却是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因为巡抚都会加兵部侍郎衔,从而成为正二品,而未加衔的从二品巡抚,其二者在品级上其实是相差无几的。
当然,在职位上,清朝的督抚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位后,而布政使则变成了督抚的属官,掌管着一省的税收、人事等方面的事宜,可谓是权力很大!
臬台,正三品官员,掌管全省的司法体系。
臬台又称按察使,和布政司一样,都是督抚的属官,虽是正三品的官员,但他们的职责却非常的重大,负责全省的治安,司法,甚至是刑狱的相关工作。
事实上,他们的权力也是很大的,在那个时代,没有警方来维持治安,许多事情都要靠军方来完成,因此按察使也可以指挥一部分的绿营。
在古代可不是法制社会,很多时候,官员之间也会发生冲突,谁手里有兵,谁就硬气。
当然,臬台对当地的司法实践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一般的大案,都是由臬台来审判,比如清朝末年的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案,就是这两个人被地方政府屈打成招,浙江臬台觉得这件案子有些蹊跷,但一直没有推翻重审,结果自己也被牵扯进来。
学台,指的是学政,无固定品级,执掌一省教育科举之事。
学台是对学政的尊称,全名叫做“提督学政”,是清朝时期负责当地文化教育的官吏,与布政使、按察使同属于地方官僚体系,地位要在前两位之上。
或许有人会觉得,一个负责教育的官员,怎么会比掌管财政、司法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还要厉害呢?
学政虽无正式品级,但受皇上钦点,又是京官(翰林院系统的)有钦差的身份,只是在科考期间,才到地方去主持考试,因此当地官员见到他,也是需要溜须拍马的。
曾国藩在京为官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地方担任主考官,当地官员会以各种名目,给主考官送上数千两银子。
曾国藩还没有组建湘军之前,就被朝廷派往江西去主持乡试,结果他母亲在此期间去世了,按照清朝的规矩,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要为其守孝,可是曾国藩为了要江西官场的孝敬,特意不发丧,而是等他到了江西,拿到了银子,之后才向朝廷提出了守孝的请求。
学政在地方有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读书高才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学政不仅仅是负责科举,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事,就是生员犯了罪,也都可以绕过去按察使由学政去处理,而且生员在税收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些都不是布政使能够插手的。
在清朝时期,生员的总数达到了近百万,由此可见,学政掌管的体系,有多么强大了。
清代省级行政机构小结
从上面的官员介绍,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督抚制度下,总督和巡抚是地方名义上最高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学政是督抚的属官。
但是实际上,学政是直接对朝廷负责,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向中央直接汇报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督抚的一种监视。
当然,督抚与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五人,基本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省一级的领导班子,职务有重叠,关系很微妙。
归根结底,这都是省一级的官僚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其他一级的官僚体系。
道台,就是道员,正四品上下,介于省府之间,职责不固定
清朝地方管理体系分为“省—府—县”三级,上面讲的都是省一级的,在省一级之下,其实就应该讲府了,但是清代的三级地方官僚体系并不完全,在省府之间又夹了一个道台衙门,掌管为道员,尊称为道台。
其实,设置这个道台,也是清廷对地方官僚体系的一个分权制衡,担心总督、巡抚职权过大,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职权单独划出,派道员专门负责,比如粮道、河道、驿传道等。
在清朝之前,这是由布政使下面的参政和参议的官职干的事,清朝之后,给拔了出来,也有直接向皇帝密奏的权力。
在级别上,道员表面上是正四品官员上下,由于有密奏的权力,在有些地方的特殊道员,甚至可达到二品的品阶,完全可以与省级官僚分庭抗礼。由此可见,清廷为防止地方造反,究竟设置了多少道“保险”。
府台,就是知府,从四品,是地方行政官僚中层干部
通过对省一级的官僚系统介绍,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清朝地方官僚设计的“精华”部分全是围绕着省级行政权力绕圈圈,真正到知府一级的时候,已经不在中央直接控制范围内了。
换句话说,道员能够直接向中央密奏,这在清代之前是很难发生的事情,清朝办到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要直接过问知府一级的具体事务,那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这并不表明知府的日子就好过,由于在省一级的官员中,清朝加持了太多的杠杆,最后都是需要知府一级的衙门来完成,这就导致知府遇事,像分类垃圾一样先归拢归拢,生员方面的当然是报告学政,赋税、人事调动报告布政使,司法方面报告按察使等等。
而要想完成任务,就必须与人打交道,再加上掌握了更多的权力,知府贪污受贿,简直是轻而易举。
而在知府之下,则是知县,这是清朝最基层的一个部门,代表了清政府能够有效统治的最底层行政机构,其级别在七品左右,直接向知府汇报工作。
总结
总的来说,清朝的官僚体系设计的非常巧妙,将当地的官吏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不过,这样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原本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的任务,却被一大群人给牵制住了,导致了整个办事的效率低下。
这种低效的管理体制,又缺少监督,使得各地的官员常常“打成一片”,成为官官相护的局面。
-
改土归流属于明末到清朝时期实行的政策。其实就是朝廷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的政治改革。大刀阔斧实行这个政策并不容易,很多人其实对这个政策了解也不多。 那么, 明...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这些都是清朝对地方官员的称呼,将这些官职弄清楚了,也就对清朝...
-
马谡在街亭布阵没有问题,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
-
关羽致命弱点导致荆州失守 刘备同样难辞其咎...
-
大器晚成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来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 或作出 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十大大器晚成的王侯...
-
鞠躬尽瘁,油尽灯枯:刘裕和拓跋嗣是如何为后代“铺路”的?...
-
七星灯续命原理是啥 揭秘七星灯续命科学依据...
-
四川甘孜康定市百年照片...
-
夷陵之战时,如果魏国打吴国结局会怎么样?...
-
曹操手下那么多武将,为什么只敬重夏侯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