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秦将伐魏”解析

作者:admin123来源:网络整理于:2022-07-12阅读: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战国策·魏策三》,这一点几乎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有关内容。

第Ⅰ部分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初由战国末年或秦治时人搜集辑录成书,西汉刘向重校,共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书分十二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主要记载各国谋臣策士的外交活动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其文章铺张扬厉,辞采绚烂,笔锋犀利,声调铿锵。长于说辞,兼长叙事和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特点。《战国策》文章对汉代以后的辞赋家、散文家影响很大,也为后世戏曲、小说提供了素材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文学经验。

第Ⅱ部分 “秦将伐魏”

文段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中的“秦将伐魏”,此章事在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

孟尝君田文去齐相魏。公元前283年,秦准备派大军攻魏,魏昭王因形势危急,连夜召见孟尝君,向他问计。孟尝君提出,必须寻求诸侯的救援,于是魏王派他出使燕、赵二国。孟尝君用唇齿相依的关系,告诉燕、赵的国君,说魏国如落入秦国之手,燕、赵失去屏蔽,将会出门见敌,对他们极其不利。孟尝君不愧是老练的政治家,燕、赵两王都被他说动,立即出兵救魏,秦军于是撤走。

第Ⅲ部分 重点注释

说明:为了方便注释,将选文分成了几段。

秦将伐魏①,魏王②闻之,夜见孟尝君③,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④为之约车⑤百乘⑥。

【注释】

①〔秦将伐魏〕此事发生在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

②〔魏王〕魏昭王。

③〔孟尝君〕即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威王少子靖郭君田婴的少子。齐威王时,封田婴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田文世袭,故称薛公。此时其为魏国相国。

④〔重〕庄重地,庄严地,郑重地。

⑤〔约车〕准备车。

⑥〔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剩。

孟尝君之①赵,谓赵王②曰:“文③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④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⑤是赵与强秦为界也⑥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⑦”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⑧,车三百乘。

【注释】

①〔之〕至。

②〔赵王〕赵惠文王。

③〔文〕即田文,上文的孟尝君。

④〔蔽〕屏障。秦如侵赵,魏在赵之西,正好为赵之屏障。

⑤〔魏歃(shà)盟于秦〕魏就要与秦结盟。歃盟:歃血为盟。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之血,或嘴上涂牲畜之血,表示诚意,这是会盟时的一种仪式。故称歃血为盟。歃,饮,用嘴吸取。

⑥〔是赵与强秦为界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

⑦〔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这就是我所谓的忠于大王。

⑧〔为起兵十万〕为为国发兵。“为”后省略宾语“之”,下文有“为之起兵”。

又北见燕王①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②,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③,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④便⑤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注释】

①〔燕王〕燕昭王。

②〔吾岁不熟二年矣〕我们连着两年年景不好。岁:年成。熟:成,善。

③〔军〕秦军。

④〔效〕献。

⑤〔便〕利。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①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②,又西借秦兵,以因③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④?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⑤?”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注释】

①〔折节〕屈己下人,降低身份。

②〔悉韩、魏之兵〕。率领全部韩、魏之兵。

③〔以因〕且使,且凭。

④〔“利行”两句〕当魏、秦、韩、赵四国之兵进攻燕国,兵临城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而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犹望见四国之军有利呢?这是针对燕王前面说的“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的反问。

⑤〔“则道里”两句〕四国兵临城下,燕国与四国相距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利?这是一种诙谐的说法。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①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②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注释】

①〔亟〕迅速。

②〔因〕于是。

 

 

 

 

第Ⅳ部分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魏,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走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真了不起。”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

 

 

 

 

第Ⅴ部分 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解析】“魏歃盟于秦”的意思是“魏国和秦国歃血为盟”,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意思不通,应为“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谓的忠于大王”。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选项中的孟尝君“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的表述不正确。故选A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年景不好),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

(2)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

【解析】(1)岁:年成,年景。熟:成,善。(岁、善各1分,大意2分)

(2)折节:屈己下人,降低身份。与:给,给予。(折节、与各1分,大意2分)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去赵借兵采用的是假设策略,让赵王意识到假如赵不救魏,赵就会面临严重威胁。②去燕借兵采用的是比较策略,通过比较让燕王认识到“行数千里而助人”比出燕都南门望见四国之军对燕更有利。

【解析】梳理文段相关内容,概括出“假设”和“比较”两种策略,并结合文意来说明即可。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诗经名句
  • 爱情诗句
  • 情诗绝句
  • 情诗名句
  • 写景诗
  • 咏物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送别诗
  • 风的诗句
  • 春天的诗句
  • 夏天的诗句
  • 秋天的诗句
  • 冬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