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原文及赏析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鉴赏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 )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一团一,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fu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头两句用简洁的文笔,描写看花归来的情景:暮春三月里的一个晴和日子,在京城大道上,尘土飞扬,原来是看花的人们正在归来,一路上,人喧马嘶,人们都在说着看花的事情。短短两句,就把看花归来熙熙攘攘的喧闹场面描绘了出来。
后两句点题,指明是去玄都观看桃花,并且指出这些桃花都是我刘朗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起来的。
粗一粗一看,这首诗写的是观花所见所感,并无深意。实际上,该诗用的是比体,诗人别有寄托,在写作上使用了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诗中以“玄都观”暗喻朝廷,以“桃千树”暗喻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虽然眼前红极一时,但这只不过是象桃花一样,好景是不长的。最后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言外之意是:要不是永贞革新失败,我们革新派人士不被贬出京的话,你们这些新贵是爬不上去的。诗的最后一个“栽”字,形象鲜明,,讽刺深刻,为点睛之笔。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由于此诗“语涉讥刺”使满朝新贵极为不满,执政者很不高兴,于是没过儿天,诗人又被排挤出京,被贬逐到比朗州更边远的连州去作刺史。计诗人到京,仅一个月。但诗人是无所畏惧的,正如他的战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诗人明知道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惧。从这里,可见诗人不畏权贵、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此诗表现手法很高明,写的是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也不直接写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从侧面衬托。“红尘拂面”四字,衬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喧马嘶、络绎不绝的看花归来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归来的人们心满意足、春风得意的神态描绘了出来,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
-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一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诗鉴赏 宝历二年(826 )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陽,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大概写于次年初春。 潮...
-
归目并随回雁尽, 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 相望长吟有所思。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夏初,是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陽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
-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
-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
-
更与殷勤唱渭城。 刘禹锡诗鉴赏 何戡,元和、长庆年间一位著名的歌手。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两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 )诗人回到长安的事与情,但这话同时也就...
-
刘禹锡诗鉴赏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婬*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建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红偎翠,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
-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写作的时间和《石头城》一诗相同,所咏的是东晋世族王、谢两大家的兴衰。 东晋遭五胡之乱,迁都金陵(今南京),王、谢等豪族世家,执掌朝政,不思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