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原文赏析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
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
诗鉴赏
诗的开头,,“西原驿路挂城头”,乍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仿佛是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就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
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远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因为战乱,国土破碎,人民流离,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当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一时兴起,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起,却突然变成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是否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显然,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可见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这首诗,题为送行诗,却意不独在送行,看似写景叙事,实际是以朴素平和的语言寄寓对祖国衰微的概叹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一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陽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
-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
-
苍旻霁凉雨, 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 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 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 自然多苦辛。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写 暮秋山行 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
-
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心情迷惘,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 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
南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 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一夜杀, 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 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 蕃军只见...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
-
挥鞭遂从戎。 前月还长安, 囊中金已空。 有时忽乘兴, 画出江上峰。 床头苍梧云, 帘下天台松。 忽如高堂上, 飒飒生清风。 五月火云屯, 气烧天地红。 鸟且不敢飞, 子行如转蓬...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年(751 )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