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赏析
这首五绝,虽以重陽节登高为题材,但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是一首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年( 757 )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这年重陽节在凤翔所作的。是南陽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迎头一个“强”字,突出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陽节,没有酒喝,便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恰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尽管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但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遥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写,而是突写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陽节的节日特色,仍紧扣题目中的“九日”。这样写,是为了带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仅仅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晰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语言朴实无华,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国之菊,复由故国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口脱手,圆美流转。
-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一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陽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
-
挥鞭遂从戎。 前月还长安, 囊中金已空。 有时忽乘兴, 画出江上峰。 床头苍梧云, 帘下天台松。 忽如高堂上, 飒飒生清风。 五月火云屯, 气烧天地红。 鸟且不敢飞, 子行如转蓬...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
-
南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 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一夜杀, 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 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 蕃军只见...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年(751 )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
-
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心情迷惘,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 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
-
苍旻霁凉雨, 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 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 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 自然多苦辛。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写 暮秋山行 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