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从军行拼音版注音:
fēng huǒ zhào xī jīng , xīn zhōng zì bù píng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yá zhāng cí fèng què , tiě jì rào lóng chéng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nìng wéi bǎi fū zhǎng ,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翻译: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4、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5、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7、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8、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1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1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1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14、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
《战城南》拼音版注音: si běi t lio yuǎn , chng nn zhn kǔ xīn 。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fān q r niǎo y , jiǎ zhu s y ln 。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dng shuǐ hn shāng mǎ , bēi fēng chu...
-
从军行拼音版注音: fēng huǒ zho xī jīng , xīn zhōng z b png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y zhāng c fng qu , tiě j ro lng chng 。 牙璋辞凤阙,铁 骑 绕龙城。 xuě n diāo q hu , fēng duō z gǔ...
-
别人四首全文(原文): 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 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 林塘风月赏,还待...
-
梅花落拼音版注音: chuāng wi yī zhū mi , hn huā wǔ chū kāi 。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yǐng su zhāo r yuǎn , xiāng zh bin fēng li 。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q du tng gōu zhng , chu kn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