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使鄂州次岘》原文及赏析
移使鄂州次岘
一陽一馆怀旧居
【作者: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
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
千峰共夕一陽一。
旧游成远道,
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
朝朝落客裳。
【赏析】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一陽一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一陽一”句,这里的“千峰共夕一陽一”,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一陽一之意。
当然,此次赴任,诗人一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我们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
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我们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
“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一精一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一绵 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作者: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 一 江 一 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赏析】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之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
-
将赴岭外留题 萧寺远公院 【作者: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幽, 苔径苍苍访旧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 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 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 白云何...
-
送李中丞归汉 一 陽 一 别业 【作者: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茫茫 一 江 一 汉上, 日暮欲何之。 【赏析】 《送...
-
新年作 【作者: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 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 一 江 一 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 从今又几年。 【赏析】 至德三年(758)春天,作者...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作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赏析】 大历前后年间,是个...
-
七里滩重送 【作者:刘长卿】 秋 一 江 一 渺渺水空波, 越客孤舟欲榜歌。 手折衰杨悲老大, 故人零落已无多。 【赏析】 诗题一作《七里滩送严维》。严维与诗人交往很深,相互唱和...
-
酬李穆见寄 【作者: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赏析】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
-
登余干古县城 【作者: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 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 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 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 朝来暮去弋 一 陽...
-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 一 江 一 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蘋。 【赏析】 诗题虽是饯别,...
-
送严士元 【作者: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 一 陰 一 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 一 江 一 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