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原文及赏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一江一 河流日夜,何时了。
【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一邓一 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不是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了吗?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什么“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
●西一江一 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鉴赏】 这是辛弃...
-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
-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
-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鉴赏】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释(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一陽一,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一里一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
-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
-
●丑一奴一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