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和与战的争执,看偷袭珍珠港事件前日本海军内部的“戊辰战争”

作者:来源:网络整理于:2023-08-29阅读:


太平洋战争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层阴影,偷袭珍珠港作为它的起点,象征着日本海军正式向美国发起了全面交锋。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十分重视海军的建设,日本海军也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大,后来击败了中国的北洋水师,傲视东亚。随着法西斯主义全面席卷欧洲大陆,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也开始占据了政府的高层,策划着罪恶的侵略计划。此时的日本海军内部却出现了“和”与“战”的分歧,部分海军高级将领反对和英美为敌,与积极主战的一派针锋相对。当时有人将这种情况与日本明治维新前攸关国运的“戊辰战争”联系在了一起,称这一时期的海军内部也在进行着一场“戊辰战争”。其具体的情况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太平洋战争中海军是主角


海军内部的“反战铁三角”与“戊辰战争”

日本在幕府时期以藩为单位统治地方,各藩的领主被称为大名,也就是当地的一方诸侯。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后暗中联合了当时反对幕府将军的倒幕派势力,于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当众要求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还权力。为此天皇还特意下达了秘密诏书,根据汪公纪的《日本史话》记载:

“源庆喜,借累世之威,恃阖族之强,妄贼害之忠良,数弃绝王命,遂矫先帝之诏而不惧,跻万民于沟壑而不顾,罪恶所至,神州将倾覆焉。朕今为民父母,是贼而不讨,何以上对先帝之灵,下报万民之深雠哉。此朕之忧愤之所在,谅阖而不顾者,万不可以也。汝宜体朕之意,殄戮贼臣庆喜,以速奏回天之伟勋,而措生灵于山岳之安。此朕之愿,无敢或懈。”


大政奉还


这激起了幕府将军的反抗,组织军队和当时反对幕府的主力萨摩藩、长州藩的军队激战。从此打开了戊辰战争的序幕,战争在早期建立得颇为顺利,1月27日的鸟羽——伏见之战中,幕府的军队大败,退守江户城,最终德川庆喜于1868 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与此同时,日本中部及东北部诸藩的大名组成了“奥羽越列藩同盟”,发出“讨萨檄文”,扬言要清剿萨摩、长州的伪官军。这部分就是戊辰战争的后半段,“奥羽越列藩同盟”人数最多时有31个藩与政府军对抗。其中,以仙台藩为盟主,会津、庄內、米泽、盛冈、长冈都是其中的成员。当然,这个联盟的力量有限,在1868年11月就被新政府军击败,1869年5月全部的幕府残余势力被清除,倒幕派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借由武装力量登上了日本的政治舞台,日本军部和高级军官在政府内部中有着重要的话语权。面对着欧洲法西斯的全面上台执政,日本军国主义者也在积极营造与欧洲法西斯的结盟运动,以期扩大在华的战争态势,进一步将东亚人民推入战争的苦难之中。但当时的海军内部却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由于长期以来海军接受了很多西方英美背景下的知识理念。所以,很多高级将领主张不继续扩大战争的规模,拒绝与德意结成战争同盟,这就与跋扈好战的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海军大将米内光政、海军中将山本五十六、海军大佐井上成美。这些人与当时陆军、海军之中的好战派针锋相对,矛盾日益明显。由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倒幕派中的基石萨摩藩、长州藩势力组成了政府的最高层,因而长期以来日本的高级权贵阶层也被视为是萨摩藩、长州藩的势力延续。正如《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

“后进国日本的朝野人士便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海外,把所谓富国强兵作为国策,力图建成一个能与列强为伍的国家。日本的国家主义乃至军国主义的倾向.实际上就是在明治维新和以后日本所处的客观形势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到了昭和时期,日本天皇最亲信的幕僚木户幸一就是明治维新三杰之一,长州藩代表木户孝允的孙子。而木户幸一也是将战争狂人东条英机扶上首相宝座的幕后推手。所以,在当时的观念中主战派就是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化身。而巧合的是米内光政是岩手县盛冈市人,井上成美是仙台人,山本五十六是长冈人。他们的籍贯正好出身于“奥羽越列藩同盟”中的核心藩镇,所以当时的人称米内光政等三人与主战派的对抗是海军内部的“戊辰战争”。

戊辰战争


米内光政等人也并非天生的和平主义者,他们的主张是建造战舰,但绝不与英美开战。1936年,日本宣布旨在限制海军发展的《华盛顿条约》无效,并退出了该组织。与此同时日本的超级舰船——大和号已经装上了龙骨,日本海军的扩军道路正式打开。据伊藤正德的《联合舰队的覆灭》中记载:

“巨型战舰的建造纵然违反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精神,但其目的决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大海军的威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藤友三郎的重大战略思想依然从根本上统治着海军。7万吨的巨舰宛如一座钢铁的屏障,指望其在和英美的交涉中发挥作用。建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视日本的实力地位,这就是日本建造巨舰的指导思想。”

米内光政等人也基本上保持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海军的最大作用就是防卫国家本土,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力。而一旦与英美正面开战,那么国家就很有可能会走上毁灭的道路。以至于山本五十六在正式的作战会议中直言:“我们决不干以英美为敌的蠢事”。山本五十六出生于日本长冈,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曾任驻美武官,对于美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体制有很深刻的了解。米内光政精通俄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在俄国和波兰担任过长达九年的外交武官,在俄国革命之后还专门撰写了有关俄国的论文。铁三角中的井上成美也是十分了解英美势力的人物,在其年轻时代,因拥有一口无比的英语能力,曾被政府长期派往日本驻美、法、意大利等国使馆。三人中,以井上成美的对外经历最为丰富,他也是当时思想理论性最强的一位日本军官,代表了年轻一代中的精英分子。这三个人由于长期接触世界,对于当时国际之间力量的消长有很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坚决反对建立三国同盟,为此他们还曾经遭受到日本极端势力的暗杀威胁。随着及川古志郎出任海军大臣之后,海军内部的声音开始转变为向陆军妥协。此时,米内光政已经赋闲,山本五十六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井上成美出任航空本部长,类似于放逐。及川古志郎在最后举行的统一思想会议中明确提出:

“如果海军要坚持反对三国同盟,近卫内阁就只有辞职,海军不想承担毁坏内阁的责任,所以请各位赞成同盟条约。”

米内光政与山本五十六

这句既像命令又像恳求的话语在日本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非常有感染力,海军上下一致同意通过,三国同盟最终签订。海军内部的“戊辰战争”也好似数十年前的结果一样,仙台藩、长冈藩、盛冈藩都最终败在了政府军的猛烈攻势之下,日本海军这辆巨型战舰最终还是被启动了。

日本海军内部为何会出现“戊辰战争”?

首先,这和日本海军长期以来内部军官接受的英美文化背景有关。日本最初的主力战舰无法自我生产,全部由国外进口。日本当时的海军战舰吉野号、浪速号都来自于英国造船厂。所以,很多海军将领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1870年5月4日,日本兵部省还特别制定了《大办海军方案》,其中特别强调指出:

“军舰的灵魂是军官,无军官,水手则无以发挥其所长;水手不能发挥所长,舰船将成为一堆废铁......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

次年,日本海军部门就开始选择优秀的士兵前往英国留学,后来日本海军的杰出将领东乡平八郎就是其中之一。学成归国的东乡平八郎由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被日本民间封为“海军军神”,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驾齐驱。在此之后,海军内部就出现了一大批接受过西方教育的高级将领。铁三角中的山本五十六就毕业于哈佛大学,有很深的欧美文化因素影响。所以,这就和日本长期的本土派陆海军产生了天然的矛盾。此外自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海军的中心在英美,而陆军的中心在欧洲。尤其是统一后的德国在陆军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日本陆军中的很多方面都是在学习德国。九一八事变的幕后策划者石原莞尔就是德国留学归来的高材生,而在大萧条之后德国和英美等国的矛盾日趋激烈,这种影响也投射到了日本的陆海军之中。

东乡平八郎像


其次,日本传统的籍贯认知以及明治以来的几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模糊了民众的认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一直在国家内部保留了很多的幕府遗存,加上二战爆发时距离明治维新尚不足百年,还有很多的记忆留在了当时人的心中。籍贯这种个人属性很天然地造成了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或者排斥。而且,在当时的日本内部,好战之声此起彼伏,这也与日本的民族性有关。日本经常将一场局部战役的胜利视为一场全面战争的胜利,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战争有很天然的乐观主义。在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中提及: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由于还有美、英的援助而获得了胜利,其结果,日本在中国东北获得了若干权益。这些权益就是俄国从明治31年(1898年)以后在中国东北所获得的那些权利,即关东的租借权和铁路的所有权以及附带的驻兵权等。”

在其表述中丝毫没有提及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国力损伤也没有提及日本死亡88429人(战死35122),伤103584人,被俘约2000人的具体数字,这就使得国内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没有丝毫的认知。当时的日本由于在蒙古东征、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均获得了胜利,即使是日本国内的军人也对于战争有了狂热的追逐。这也是米内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反对轻易与英美开战的原因。

井上成美


第三,对于战争结局的理解各有不同。长期以来,日本的军事进攻对象都是周围的国家,无论是俄国还是中国,他都能够在战胜后获得大量的资源和土地。此类战争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战争的胜利果实也是可以完全收入囊中的。但是和英美之间的作战不同,一旦开战,只能是至死方休。而且战争的未来完全不可预测,战争的结局也难以掌握。日本和英美之间远隔重洋,其土地与资源远非日本可以染指,日本能够获得的无非是其在东亚的势力和地盘。可是,这些东西对于美国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无损其基础。日本根本就没有可能将美国连根拔起,这就是山本五十六等人反战的最主要依据。

日本海军内部的争斗对于战争走势及战后的影响

虽然由于国内的压力,山本五十六等人暂时输掉了海军内部的“戊辰战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得以建立。山本五十六还成为了策划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在战争后期被美国军队击毙。但是,海军内部的反战力量一直都还存在。随着盟军的反击,东条英机的战争内阁逐渐日薄西山。在此时机,日本内部以近卫文麿为首的传统势力联合了米内光政共同发起了对于东条英机的倒阁活动。东条政府因此而垮台,米内光政重新担任海军大臣,井上成美被邀请出任他的次长。此时海军已经在盟军的打击之下奄奄一息,米内光政等人就开始在暗中为终战做出了准备。

日本挑起的战端最终吞噬了日本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海军这部已经持续发动了四年的太平洋战争机器终于停下了脚步,走入了历史的尘埃。战后清算战犯时期,米内光政由于反对太平洋战争而没有被美国列入战犯名单,井上成美也被盟军法庭以无罪开释,这对“反战”搭档躲过了最终的正义审判。而当时在军部之中的主战派分子,大多数都受到了盟军法庭的严肃审判。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来,米内光政和井上成美最后逃过了盟军的清算保住了自身,似乎他们才是海军内部“戊辰战争”的最后赢家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担当重要角色的日本海军内部却发生了“和”与“战”的争执。反战者以米内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为代表对抗军部内部的主战派。这三人的籍贯均来自于“戊辰战争”中对抗政府军的“奥羽越列藩同盟”内的盛冈藩、长冈藩、仙台藩,其情形与百十年前的混战场面非常类似。因此这一时期的争执也被称为日本海军内部的“戊辰战争”。最后,米内光政等人的反战铁三角败下阵来,顺从了军部的主战派。日本军国主义者也将整个太平洋地区带入了战火和黑暗的深渊,终究自食恶果。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诗经名句
  • 爱情诗句
  • 情诗绝句
  • 情诗名句
  • 写景诗
  • 咏物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送别诗
  • 风的诗句
  • 春天的诗句
  • 夏天的诗句
  • 秋天的诗句
  • 冬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