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元曲大全 > 张养浩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发表于:2021-04-30 23:44:04阅读:823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年19作《白云楼赋》。延佑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归葬济南云庄,乡里建张公祠。天顺二年(1331),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封滨国公,谥“文忠”.着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曲的题目。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为进入长安的门户。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头地理形势险要。

    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踌蹰(chóu chú):犹豫,彷徨。

    秦汉:指曾在西都(长安)营建宫阙的秦、汉王朝。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

    经:曾经。

    行: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灭亡。

    [译诗、诗意]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赏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著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

    “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小令,虽是怀古,其实是为了写今。以古喻今,这是许多有见地而又不能直接抒发的古代作家所惯用的手法。作者站在这漫漫潼关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着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永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不但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厉谴责,而且更是对元代人民奋起反抗的一种激励。曲中没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会现实,担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处,也是这首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

TAG标签: 张养浩

  • 上一篇: 返回列表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全诗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

    • 梦见被追杀

      梦见被追杀,自己选择逃跑,周公解梦表明梦者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压力,依旧还没有整理出解决问题的头绪,自己往往不知所措,内心相当的纠结,不敢面对现实,根本就不想该怎样去解决问题,有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仅

    • 夏季天气的谚语集锦 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1、鹰过要天晴,雁过黑沉沉 2、虹出东要下雨,虹出西要天晴。早晨虹东方,下午阵阵雨。 3、蚯蚓地上爬,雨点天上飘 4、楚润九桶水,月晕起风雨 5、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6、夏至不拔蒜,准得

    • 十首安然诗词:吃茶读闲书,听雨看落花

      已是冬日,当寒风来袭时, 吃茶读闲书, 听雨看落花就是最美妙的生活。 十首诗词,十种闲适的生活, 你喜欢哪一种呢?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

    • 七绝圣手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语出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太白(李白)、

    • 清代散文阅读参考书目

      牧斋初学集一百十卷目录二卷(清)钱谦益撰。明崇祯十六年(1643)瞿式耜刊本,《四部丛刊》本。牧斋有学集五十一卷(清)钱谦益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金匮山房刊本。牧斋有学集五十卷补一卷附校勘记一

    • 一窍不通造句十则

      一窍不通造句十则

    • 民间流传关于收获的处暑谚语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一、处暑谚语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东北)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东北) 处暑一声雷,

    • 朱敦儒简介|生平

      朱敦儒简介|生平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全诗赏析

      《蜀相》 年代:唐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关栏目:
  • 元曲三百首
  • 关汉卿
  • 白朴
  • 马致远
  • 张可久
  • 卢挚
  • 贯云石
  • 张养浩
  • 姚燧
  • 乔吉
  • 王实甫
  • 杨果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