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望秦川》:人生失意无近远,望断秦川空自愁
李颀(690?—751?),字、号均不详,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主要作品《李颀集》。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河南颍阳人,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有东川别业。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在今河南登封)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望秦川》
唐代: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志士飘零,常望长安,有日近长安远之叹。殊不知,近在阙下,犹有许多失意可怜之人。有志者,事竟不成,比之寻常人,则更多哀伤慨叹。有高大之志,而长久沉于下僚,郁郁以终日,心忧常如匪浣之衣。人生不得意,则常有不如归去之叹。然而奋斗那么久,总是不能甘心。冀望着有朝一日能如疏广、疏受那样,挣得功遂身退,方为知足。往往事竟不遂人愿,失意日深,悲伤愈多,感伤太过,感叹太多,直到厌倦了许多伤叹。
寂寂竟何待,剩一场空梦。如今身已倦,心亦倦,吟陶潜归去来兮,只是不如他那般洒脱。沉重的心,挑着一担愁,只身落寞归去。只是归去,也是一场苦恼等待。衣锦还乡梦断,归去依旧一布衣,教人甚愧苏秦、朱买臣。
今将归去,虽在此地常常于失落愁苦度过,然终尚余些不舍。这是一生的梦想之地,人生的奋斗大都在这里进行。心有不甘,真的不甘。已经无可奈何,梦想破灭,没有再待下去的理由。临行之情,再望一眼秦川,也作为最后的告别。看看那些熟悉的事物,都是最后一次了。最后的日出,那些山峦,那些河流,还有重重的城阙,以及家家户户院里竹子,五陵的松柏。正值秋天,都在秋风里。所看到这些,将是对秦川最后的印象,将把它们刻在脑子里,永远记存。
-
饺子破皮--------露了馅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对牛弹琴--------白费劲 八仙聚会--------神聊 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板上订钉--------跑不了
-
01对李清照,后世文人和评论家是极其偏爱的。王仲闻说,“她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黄墨谷说,“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
-
民间流传关于立秋的谚语有很多,有关于立秋季节的谚语,还有关于立秋养生的谚语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出来民间关于立秋的谚语,供大家欣赏。 立秋的谚语 1、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2、六月底,七月头,
-
1、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2、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4、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5、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
-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
梦见患重病或成为残疾人,获得意外之财或惊喜,得到出门旅行的机会。梦见家里有麻疯病患者来访,意味着将会有人登门拜访贵府,向你进行宣传。梦见自己成为精神病患者,跨过障碍和难关,生活越来越安定、
-
一暴十寒造句十四则
-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汉末,社会动乱,文人失意,思想也发生了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
为什么芹菜倒立后就会唱歌了? 答案:芹菜倒立后就变成了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