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温暖的一首词,藏着中国人最向往的家庭生活
幸福是什么?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
林语堂说: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中国人心声。
人世间最温暖的永远来自于家庭和家人。900多年前,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写下一首最温暖的词,短短46个字,藏着中国人最向往的家庭生活。
这首入选小学四年级课本的词作,就是辛弃疾的名作《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他们生活在乡村中,平静而恬淡。
低低的茅草屋,坐落在小溪边,溪旁长满了绿绿的青草。谁家的两个白发的老头老太太,正低头说着闲话,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到耳中,温软又美好。
一抬头,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他淘气地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全词只有46个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只是白描一个农村家庭的场景,却把一家人生活的那种宁静与美好,描绘得让人神往不已。
不论是生活情态,还是人物描写,辛弃疾都可谓是高手。我们来细看这首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首句写家庭周边的环境,点明环境和地点。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如诗如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前两句写眼睛所看到的环境,后两句则写听到的声音。
耳边听到亲切悦耳的吴地方言,温软又美好,再一看,原来不知道是谁家的老头老太太正喝着酒,微醉地说着闲话。
这一幕特别美好,像极了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亲切的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低头细语,可见感情之好,这也为下阙描写孩子劳作的场景奠定了和谐家庭的基调。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看到老夫妻后,又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
只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坐着织着鸡笼,最可爱的要数小儿子了,他淘气地趴在溪边,剥着莲蓬吃。
寥寥两句词,就刻画了三个儿子不同的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负责在豆地里锄草,这是关系到一家人吃饭的生计问题。二儿子年纪尚小,不能下地劳动,在家里编辑鸡笼,做一些辅助家庭的活计。
最淘气的要数小儿子了,因为年龄太小,他趴在溪边,自顾自地剥着莲蓬。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懂事勤劳的好孩子,可在辛弃疾笔下,最可爱的,当数小儿子了。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将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
特别是一个“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真的要感谢辛弃疾,在文学史中,写家庭的作品少之又少,像辛弃疾这样写得温暖而美好的,就更少了,而这首词也成为描写家庭生活的绝唱。
简单的家庭生活,和平宁静、朴素恬淡,却最是温暖人心。
小小的茅屋,青青的草地,环境虽简陋,但是清新美好。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一家人,三餐简淡,互相扶持,共同生活,岁月静好。这种宁静恬淡的家庭生活,正是许多中国人的向往。
-
一叶知秋造句七则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
-
薛蛮子嫖娼最早是被谁举报的? 答案:黄家驹
-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感时一抚青萍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
副标题 【老母鸡飞上树】——不是好鸟 【烂木头刻章】——不是这块料 【穿草鞋戴礼帽】——不伦不类 【买个喇叭不透气】——实心眼 【泥捏的佛像】——没心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简介
-
公鸡去照相馆拍不了什么照片? 答案:一寸免冠照片
-
性情懒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背烛共怜深夜月,踏花同惜少年春。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汉待何人?
-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写赵良对商鞅的劝告,要求商鞅急流勇退,让出封地,到边远的地方隐居,不然将危在旦夕。
-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bull;杜甫《赠卫八处士》原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